联系我们

电话:010-62409612

手机:13621399612

邮箱:piying2015@126.com

QQ号:281066530

邮编:100086

地址:北京海淀区上庄镇白水洼路京西皮影非遗园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皮影新闻
灵台民俗|灵台皮影戏
编辑:admin 日期:2021年04月28日 浏览:2025次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综合艺术,它包括戏剧、音乐、美术、民间文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皮影戏是人类最早的“电影”,它在一盏灯的映照下,以五尺见方的帷幕——亮子作“视屏”,向观众展示艺术化的大千世界。

据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周秦西汉以至隋唐当以其地为最盛”。到了宋代,皮影戏在全国普遍流行,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说:“皮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大抵真假相伴,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以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灵台皮影戏是应灯盏碗碗腔这种说唱艺术的形象表演需要而产生。明代中叶产生于灵台的灯盏头碗碗腔是农民沿街乞讨时唱的小曲调,灾荒过去后,农民在正、二月闹神会时,继续唱这种曲子。然而,人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对艺术的要求更是耳、目、心、意皆有欲。灾荒年代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满足于小曲、民歌之类的演唱娱乐,当生产恢复、生活安定时,这种单调的艺术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酬神还愿以及农闲娱乐的需要。但在灵台西部这样一个偏僻、闭塞、穷困的山乡,老百姓也只能消费得起一种演出较简便,形式更通俗、花费最低廉的视听艺术,于是,经过老艺人的辛勤努力,把唱起来悠扬婉转、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灯盏碗碗腔与素有“一头毛驴驮一个戏班子”的皮影戏结合起来,形成了群众喜闻乐看、符合农村消费需要的灵台皮影戏。

灵台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现程式跟其他地方大致相同,它行当齐全,生、丑、净、旦表演各具特色,用灯盏腔演唱的特点是: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声结合使用,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并有独特的发声方法与行腔方法;老生、须生、老旦、丑角全用真声;花脸用净音演唱,唱腔多用花音。皮影戏初期全部唱、白由男性一人担任或分角兼唱。一个班社一般五至七人组成,其具体分工是“前手”(或称前台,也称挑线)管全部人、马、景物;“司鼓”打边鼓、堂鼓、手锣;“上档”掌管弦(二股弦)兼铙钹、唢呐、马号、定月琴弦;“下档”拉板胡,兼唢呐、马号、择人马帮前手,添灯油;“后檀”(后台)打梆子、碗碗、铰子、大锣、马锣、兼吹马号。仅此五人,即可“灯下敷成千古事,影中博舞鼓乐声”了。解放后,有条件的班社逐步将男、女分开,但多数至今仍沿用旧习。

灵台皮影戏 

一个灯盏头戏班的完整装备包括影件箱具、场具和乐器三部分。(1)影件箱具:有桩桩、头梢、座堂、场景、斩、动物六类。均以牛皮刻雕而成,因此叫“牛皮影子”。桩桩即影人身子,有角子、龙袍、步斩、氅氅、袍子、旦斩、旦龙袍等;头梢有纱帽、王头、包巾、翎子、神怪、公子巾、旦头、帅盔、绿帽子、披发等;座堂有龙座、帅座、官座、书座、绣座、穷座、神座等;场景有金銮殿、帅帐、地狱、花草、山石等;斩有马斩、牛斩等;动物有龙、虎、蛇、骣马、转马等。一套完整的影件约1200件。(2)场具有亮子(即影幕)、亮棍(即影幕撑架)、灯具。灯具清代以前以悬挂式青油灯盏为主,民国以后,逐渐采用煤油罩子灯、汽灯,现在一律采用灯泡。(3)乐器有打击乐、文乐两部分。打击乐配置灯盏头、莲花板、板鼓(爆鼓、干鼓)、梆子、勾锣、铙钹、铰子、小锣;文乐领奏乐器为二弦,演奏员配带铁指套,其它乐器配置有高音二胡、低音二胡、月琴或三弦、笛子、唢呐。

灵台皮影戏的老艺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除有一部分剧本外,大部分都靠言传口授记戏,即师傅带徒弟,跟班培训。他们多半农忙种地,农闲从艺,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常利用城乡庙会活动在甘、陕两省的平凉、崇信、华亭、泾川、千阳、陇县、凤翔、麟游等地走乡串村演出。每到秋收过后的农闲季节,那些精于皮影艺术的民间艺人就跃跃欲试,准备好出发了,他们五、六人搭成一个班子,用简易的运输工具运上戏箱走乡串户,为乡亲们演起了皮影戏。灵台西部农村在旧社会里,农民大都住土窑洞,所以窑洞是演皮影戏的最理想的地方,在土炕内侧挂起亮子,把窑洞一分为二,亮子外的观众席,老年人坐在炕上,中年人席地而坐,亮子里面是舞台,锣鼓一响,二弦一拉,一场高雅的艺术大餐便开席了。皮影戏晚上借灯光演,白天在太阳光下也能演。现在,有了电灯的照明,皮影艺人便放大亮子,在宽敞的地方搭台,这样,就能容纳较多的观众,再借助扩音设备,土洋结合,使皮影戏的表演手段走上了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