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10-62409612
手机:13621399612
邮箱:piying2015@126.com
QQ号:281066530
邮编:100086
地址:北京海淀区上庄镇白水洼路京西皮影非遗园
在央视总台《乡村有工匠》的舞台上,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皮影戏绽放华彩。皮影艺人关海英从全国13万乡村工匠中脱颖而出,成为登上央视匠人的三甲,为亿万观众演绎指尖光影的传奇。
![]()
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海英常说:“母亲把皮影戏的魂种在我心里,我要用一辈子的匠心守护这份传承。”那扇不足4平方米的皮影窗,不仅沉淀着150余年的岁月,更是母亲谷宝珍与她跨越半世纪的传承纽带,在一挑一捻间勾勒出敬业奉献的家风长卷。
01
光影百年传家风密码
望奎县的暮色中,牛皮鼓点骤响如惊蛰春雷,白色娟布影窗在煤油灯映照下渐次亮起。一场皮影戏即将拉开帷幕。
幕布上,樊梨花的银枪刺破夜色,她时而策马扬鞭,时而缠斗厮杀。“夜观兵书与战策,排兵布阵设了计谋……”女旦圆润的唱腔宛如天籁之音,瞬间俘获了全场观众的心,引得满堂喝彩。
这出《三请樊梨花》,关海英跟着母亲学了上千遍。她站在幕后,目光紧盯着徒弟的操作手法,耳尖捕捉着每个鼓点和弦音,那专注劲儿,恰似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
这扇让关海英魂牵梦绕的皮影窗的故事,要从150多年前说起。集弹唱、操纵、雕刻于一体的望奎皮影戏,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同治年间。当时,大量闯关东的河北移民会聚于此,来自唐山乐亭县的皮影艺人将它带到望奎县,冀东口音的皮影戏便在此扎根发芽。
![]()
上世纪60年代,望奎皮影步入鼎盛时期:全县有近20个皮影戏班子、140多名皮影艺人。每逢农闲时节,戏班便搭台演出,乡亲们扛着松木凳挤破村口,真正应了“一盏明灯照千古,半寸影人舞人生”的盛景。
19岁的谷宝珍正是在这样的年月拜入张学文、关兴久门下学习皮影戏,成为望奎皮影戏第四代传人。经过十几年的精心钻研,她在冀东小调基础上巧妙融入东北地方唱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江北派”皮影戏。
在关海英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是皮影队的队长。父母经常骑着破旧的自行车,驮着年幼的关海英和沉重的道具箱子,在乡间崎岖的土路上奔波。风餐露宿是常事,但母亲热忱不减。她说:“皮影戏能为人带来欢乐。”每当皮影戏班将至,乡亲们奔走相告,她的喜悦之情堪比过大年。
![]()
母亲的热忱让关海英爱上了皮影戏。她跟随母亲学唱腔,《红月娥做梦》《三请樊梨花》等经典曲目,早已在日复一日的琢磨中烂熟于心。“母亲对我很严格,一个调唱不对,立马从头再来。”严格的训练换来了扎实的功底,每次关海英登台,总能赢得掌声。母亲曾评价她:“娃儿音域广,高音吊得上去,低音也沉得下来,天生是吃这碗饭的。”
然而,在时代变迁中,曾经场场爆满的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关海英为了生计,无奈改行做起美容美发。但母亲从未想过放弃,她带着皮影队里那些六七十岁的老艺人,四处寻找演出机会。她说:“不能放任这门古老艺术‘沉默地消亡’。”母亲摸着泛旧的影人,鬓角的白发像极了影人身上细细的银线,一针一线,在关海英心里织就了对传承的执念。
皮影映家风,传承显担当。母亲用一生的坚守,在关海英心底种下了敬业奉献的种子。那些风光不再的日子里,母亲对皮影戏的热爱从未褪色,这份坚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家风传承的道路。即便传承之路布满荆棘,关海英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因为她知道,母亲守护的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一份跨越时光的责任与热爱。
![]()
02
家风延续需守根创新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母亲谷宝珍的皮影队好不容易获得县里的演出机会,却不料唱女旦的突发疾病。母亲心急如焚地找到关海英,眼中满是恳求:“我的老姑娘,这次可全靠你了!”
关海英毫不犹豫地重出江湖,演出剧目正是《三请樊梨花》。夏天的夜晚,四周漆黑寂静,皮影幕布透出柔和光芒。台下观众屏息凝神,唯有关海英优美的唱腔伴着鼓锣声悠扬响起。
演出中,飞虫入喉的瞬间,她本能地咽下,继续演唱。这一咽,咽下生活苦涩;这一唱,唱出对皮影的深情。唱罢,观众意犹未尽,呼唤续演声此起彼伏。喝彩与掌声让关海英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她终于明白:自己从未想过离开皮影戏。此后,她接过母亲衣钵,将传承望奎皮影戏的重任扛在肩上。
传承之路荆棘密布。望着老一辈皮影艺人渐渐弯下的背影,关海英心中涌起紧迫感:若他们离去,许多珍贵的皮影戏将永远消失。于是,她和母亲奔走乡村,搜集流失民间的传统影卷,用数字化方式永久保存。
![]()
她们还联合其他老艺人复排望奎皮影传统经典剧目,通过录音录像方便年轻人学习。那时,所有老艺人怀揣同一信念:趁着还能唱能演,争分夺秒把原汁原味的东西留下来。
要传承的不仅是剧目,还有传统影人的雕刻手法。早晨,关海英和母亲来到工作室,晨光洒在堆满驴皮、刻刀和颜料的工作台上,母女二人开始记录影人制作工艺,从选皮到画稿、订缀,每一步都细致入微。母亲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关海英则认真将工序记录在笔记本上,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制作中,关海英发现影人的腿不能打弯,严重影响灵活性。她皱眉对母亲说:“娘,这影人的腿太僵硬了,得想办法改进。”母亲微微一愣,随即点头支持。
关海英突发奇想,在影人膝盖处设计活动关节,并调整操纵结构。她将想法付诸实践,反复调试后,影人的腿终于能灵活打弯。母女俩迫不及待在幕后操纵新影人,只见它迈开双腿,动作行云流水,还能翻跟斗。母亲摸着它的“关节”感慨道:“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皮影‘活’过来。”
![]()
千锤百炼的技艺、锐意创新的剧目,背后是关海英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她说:“母亲教会了我守根。我想告诉她,还要有新枝,才能开新花。”
![]()
2023年,关海英以乡村振兴为题材创作《一片深情》,用皮影戏宣讲扶贫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在她的影响下,虽然儿子并未选择皮影戏,但他从县里的组织部主动申请到乡下基层去锻炼,为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力量。
当皮影幕布亮起,光影中跃动的不仅是影人,更是一家三代的精神图谱。从谷宝珍“戏比天大”的坚守,到关海英“守根出新”的担当,再到其子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家风传承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