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力群教授在安微考察民艺途中
陈希和魏力群教授在河北沽源滦河神韵源头。
中国精神 时代楷模 夜读魏力群教授《皮影戏田野之旅》 影戏满目尽缤纷,田野耕耘四十勤。魂系地灵思邃远,人杰栩栩意氤氲。唱腔演绎透红紫,样态造型越岭云。宗脉相通开范势,亁坤造化着精神。 [笺]: 魏力群。1949年生,中国皮影戏艺术理论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国画教育家、民艺家,河北师范大学美术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
魏力群教授 历经四十余载田野之路,足迹遍步了全中国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自治州和200个县区的村镇,拜访了数千名民间皮影戏传承人,赤心相待,坚苦卓绝。终于出版完成了十卷24册《中国皮影戏全集》和十余部专著以及研究学术论文百余篇。对中国皮影戏的学术研究做出杰出贡献。是中国皮影戏艺术研究第一人。 魏力群教授在广东省中山市考察
随着田野调查的不断深入,魏力群教授在老一辈民间美术专家和学者的影响与指导下,深刻认识到中囯的民间文化是本源的文化,是现代一切文化艺术的根基,是华夏民族一切文化的母体。所以,他和他的团队锲而不舍,不屈不挠,利用大量时间与精力开始对全国皮影戏的田野调查工作。
魏力群教授在四川阆中专心致志的考察皮影戏。
人类的文化研究,从来都是后承前果、前启后思,渐厘渐明。中国影戏究竟源于何时,对于研究影戏艺术确系需回答之命题。综合多年的田野调查感悟与学习典籍的思考,魏力群教授通过初识初判、再识再判,终而形成了学术层面上的影戏“源流观”,并撰写出《中国影戏源流考》。探究中国影戏艺术源流,他判断中国影戏的形成时间在“五代与宋初之间”,据此中国影戏作为一个有着较完整艺术体系的品种已经历了一千又百余年的时光。 北方皮影戏演示现场
中国影戏的艺术流派,涉及古往今来众多人文的、艺术土壤的影响,也始终为影戏学界所倾目,常见有“秦晋影戏”、“滦州影戏”、“湘鄂影戏”、“潮州影戏”等说法。这些流派的认知与我国影戏艺术的发展实情究竟怎样,需要拿出切实的证据。因此,成为魏力群教授探究中国影戏艺术的又一重要命题。 魏力群教授在淅江海宁访问民间皮影戏艺人
正是借助对全国范围内影戏的实地调查和文献学习,尤其是结合大量的影艺造型、材料、工艺、演唱声腔等“实证性”材料,使魏力群教授逐渐明晰了中国皮影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各种艺术风格与流派产生的基础。由此,魏力群教授首先提出了“中国影戏三大区域性流派”划分的观点,即分为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中南部皮影” 魏力群教授在河南桐柏考察皮影戏
北方皮影:包括河北、东北三省、内蒙等地的皮影,是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将包括影戏艺人在内的各类艺人掳到北方之后形成的古中原皮影的分支。明成祖定都燕京,多次移江南富庶之户到北方,同时带来南戏北上。此情之下,在京东的滦州,不断有文人为影戏编撰剧目,使北方影戏有了发展的契机。 明、清时滦州影戏在北京兴盛之后,分别从京东向北传到热河、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又与当地影戏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皮影戏。 魏力群教授在山东考察皮影戏传承人
西部皮影: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四川、青海等地的皮影,是由躲避靖康之乱而向西迁徙的宋代中原影戏艺人经历代发展而形成的。西部皮影以陕西的华县、华阴一带皮影为主要代表。 陕西影戏由此向各方向发展,逐渐产生了渭北、关中、陕南等地皮影的发展。同样,山西、甘肃、四川、青海等地的皮影均直接师宗于陕西皮影,并与当地民风民情相融合而形成各自的地方性风貌。 魏力群教授访问陕西皮影戏艺人潘京乐
中南部皮影: 包括中原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的皮影。自北宋灭亡后,中原皮影与其它各类艺人随着迁都到了临安,南宋影戏是北宋影戏发展的紧密衔接,中原影戏与江南影戏的整体面貌基本是一致的。 在影戏南迁临安的同时,另有一部分艺人流落到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后又陆续流传到广东、福建、台湾,这些地区的皮影风格相似,而且大都保留着宋代皮影“绘革”的风貌。所以,上述各地的皮影与中原皮影应合属称为“中国中南部皮影”。 魏力群教授为中国民族愽物馆鉴定皮影
综合以上情况,中国三大流派皮影都是以古代中原为中心向各地传播,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又有许多相互融合,特别是都与当地方言、俚曲和民俗文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魏力群与皮影雕刻艺人张雅君倾心吐胆的交流
魏力群教授访问甘肃环县皮影戏老艺人。
魏力群教授在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艺术节与各国友好人士交流。
魏力群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做皮影戏艺术演讲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自古形成了上层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雅俗之别。长久以来,文人们的眼睛多注目于上层社会,庶民的民间文化难入典籍。就民间文化而言,自古缺乏来自理论界的深入研究;而民间艺人因缺少文字表述能力对自己的艺术活动也不能及时地予以理论总结。因此,研究影戏艺术,一方面缺乏丰富的文献;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既有资料不足以支撑研究之需的窘况,需要我们走出书斋,走进田野去寻觅一些鲜活的资料进行补充。事实上,唯有借助文献、田野考察、实物旁证,从三个学理维度推进,研究影戏才能获得质的飞跃。
魏力群教授在进行皮影戏角色设计
魏力群教授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学术论坛演讲。
获得了影戏的一些现代存见。生活在20世纪的影戏艺人及其艺术,面对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变化,也不断地随着制度定律适时调整,以求生存、谋发展。魏力群教授的田野调查中使我们看到经过了中国影戏在“文革”、“改革开放”、“非遗保护”不同历史阶段的渐进渐变之态。尤其是,“开放搞活”使人们收入提高,传统民俗日渐恢复,影戏在许多地方有着用武之地。在社会多元化时代的皮影戏,凭借简短而“壮观”的武打戏活跃在人们休闲的茶舍、观光的景区。也看到了一些年事已高的艺人,无力操影演戏,封箱相守的不离不弃……所有这些,也令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影戏的艺术魅力与力量所在。 当然,随着现代视听媒介的多样化,生活环境的便利化,审美方式的时尚化,确有一些人们弃旧宠新,移情于新的审美、观赏形式与品种;影戏演出市场萎缩;演员演出收入低;年轻人缺乏学影戏兴趣,后继人才不足等等;也是存在着的不争事实。 魏力群教授在甘肃调研采集皮影戏
回顾中国皮影的发展,已走过了千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展望未来,魏力群教授认为首当其冲的是要尽量守护住其既有的造型样态、音声范式及演绎理念,使之尽量能够以固有的样态多留存于世,以便向后世传递出一份我们接手时曾有的样态;同时,更要呵护其艺术表象背后所蕴含着的民族精神、文化意识和艺术特质。因此,保护影戏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从技术层面看,影戏的发展要做好守旧与创新。一方面,把一些经典的传统剧目、做派、造型、唱腔守护好;另一方面,适应新时代,适量地创作一些符合现代人们审美的“现代戏”。总之,影戏只有以活态传承方式活跃在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才能形成自我造血的功能,延续其顽强生命力。我们需要注重保护皮影的生态环境。 魏力群教授在成都愽物院鉴定皮影
魏力群教授历时40余载的田野调查,孜孜不倦地整埋挖掘出丰富的鲜为人知的影戏资料,其量以百万字计;并建立了一个以影史、影派、影流、影班、影人五大类涵盖了二十多个次子纲的影戏数据库。为他承担国家艺术学科“十五规划”课题《中国皮影艺术史》,奠定了著书立说的基础。2005年当这项课题的成果出版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其《成果要报》上称该书“结束了无皮影史专着的历史。填补了无系统研究皮影戏发展历史专着的空白。” 魏力群教授在整理皮影戏资料
魏力群教授访问台湾木偶戏。
邯郸皮影戏表演
陕西皮影: 佛冠菩萨头茬
冀东皮影: 小生元帅头茬
冀东皮影戏: 《金山寺》
冀东皮影: 鱼尾巾 武生头茬
冀东皮影: 鲤鱼精头茬(民国)
冀东皮影: 道姑头茬(民国)
陕西皮影: 道士头茬
四川华县皮影: 唐僧
淅江皮影: 平天冠皇帽头茬
中南部皮影 : 小生元帅 武旦
北方皮影: 牛郎、织女
西部皮影: 小生状元 凤冠小旦
冀东皮影戏: 《人……花》
陕西皮影戏: 《刘金定招亲》
魏力群教授置身于中国皮影戏的艺术世界,完成近百万字的调查资料,获得各地文献资料500余件,摄影影戏照片8大类6万多张,拍摄影戏像带与光盘150余盘。他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艺术学科“十五规划”科研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主持横向联合课题等。出版了皮影戏艺术专着《中国皮影艺术史》《中国皮影戏全集》《中国唐山皮影艺术》《皮影之旅》《湖南影戏》等十余部;发表皮影研究学术论文,如《中国民间皮影造型考略》《中国影戏源流考》《中国皮影文化的现状与保护》《中国皮影戏的田野调查与传承保护》《中国北方皮影造型艺术》《皮影文化的新形态》《滦州影人》《滦州影戏中的民俗信奉》《革命战争新时期的皮影艺术》《皮影在新时期的现状与趋势》《皮影戏造型艺术的操作表现》等百余篇,对中国影戏艺术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架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5年,魏力群教授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聘为“国家专家委员会”委员,多次参加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多项评审工作,到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进行皮影鉴定; 2008年,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为中国皮影戏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草申报书,同年起草了“中国皮影戏保护规划编制”,内容涉及皮影文化的定义、遗产体现的领域、皮影戏的文化特征、分布、发展、现状、保护内容、保护意义、保护价值等项。2007年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魏力群教授不忘初心,抱诚守真地引导和指导民艺工作者,让大家倍受鼓舞。
半夜读完魏力群教授的《皮影戏田野之旅》,受益非浅。我们相识近三十年,既是老师,又是兄长,更是朋友。每次见面都有新收获、新启发、新的提升,他坚韧不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时刻在激励着我们。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他既是能坐冷板発的书斋型学者,又是能坚持走向田野,深入民间调査的实践型专家,是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全能教授,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的杰出学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秀专家,是中囯精神正能量的时代楷模。 应谢力群笔耕苦, 神州民艺气象新。 (陈希) (北京融天工文化•品牌战略中心)